以氣振聲
- 人氣:533
- 收藏:0
- 發(fā)布時間:2022-07-29 17:41:13
傳統(tǒng)的戲曲是前輩藝術家們精心創(chuàng)造和千錘百煉的綜合性藝術。象河北梆子、評劇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戲曲和京劇,在聲腔上雖不屬同系,尖團等的講求不同,但大多是以唱、念、做、打四位一體的綜合性的演出形式。唱、做、念、打,內行人把這四個字稱為“四功”,其中把唱排在“四功”的首位,足見其對戲曲的重要性。因此前輩藝術家們對發(fā)聲經(jīng)過反復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訓練經(jīng)驗,由于劇種有別或行當?shù)牟煌?,而在表現(xiàn)手段上有所差異,在嗓音的運用上也存有區(qū)別。但在發(fā)聲、吐字、行腔、氣息的運用上,以及對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方面的要求都是大同小異的。
戲曲的唱念都是屬于聲樂學,要求盡善盡美,悅耳動聽。通過前輩的傳授,個人體會其目的,主要是為感動人。要表現(xiàn)出劇中人的思想感情,不但要音色美,而且要字音準確,讓聽眾字字入耳才能引入入勝。所謂“悅耳容易動人難”的道理就在于此。要想解決這個難題,必須尋求對嗓音的訓練方法,就今天的探索而言,就氣、聲、字、音、情五個字予以闡述。連起來講是:以氣振聲,以聲立字,以字導音,以音傳情,以情動人。下邊將以上諸條以個人體會加以闡明。
以氣振聲
大家都知道,“氣乃聲之源”,欲發(fā)聲必先具(儲存)氣,無氣則聲不鳴。因此需要明了氣息的來源于呼吸系統(tǒng)的有機配合,必要時還需借助于腹部諸內臟的幫助。在演唱前需要儲備氣息的時候,氣息由鼻腔吸入,經(jīng)過喉腔氣管,支氣管在交換氣息的肺部儲存,肺部因儲氣而擴張,橫隔膜因受到壓迫而下垂,腹部諸內臟也隨之被迫下降,致使小腹凸起。在唱腔的開始和行腔延續(xù)的過程中,氣息也同時逐漸外呼,肺也隨之收縮,橫隔膜騰起,小腹(即內行人稱謂的“丹田”氣息,“丹田”在腹部正中線臍下針灸穴位“氣?!薄瓣P元”等部位)收縮,促使腹部諸內臟上升,支撐橫隔膜拱擠肺部以增加其收縮力來供給唱腔沿續(xù)時所需要的氣息。無論唱段或唱腔長短,都要得到呼吸系統(tǒng)這樣反復的有機配合。內行人管這種配合簡稱為“氣口”,要求運用“氣口”必須得當,儲存氣息時不要為恐怕聲嘶力竭而吸氣過快,引起端肩鼓腹影響人物形象的美感。明朝沈寵綏所著的《度曲須知》文獻中寫道偷氣、取氣、換氣、歇氣,就氣等五種在演唱時依照唱腔長短及感情的需要,靈活運用氣息的方法。要想在唱腔上輕重緩急運用得力就必須找對“氣口”,只要找對“氣口”才能唱出感情所需要的力度,從而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果。在“京劇唱腔十忌”中有“忌橫氣”一條,蘇移同志對此條解釋說“橫氣就是演員在演唱中不會使用氣口,或精神過于緊張,把氣橫在胸部而不能運用自如地演唱。氣口運用不好,還會導致聲帶的過度疲勞”??梢姟皻饪凇睂ρ莩闹匾饔昧恕?
發(fā)聲是人類的本能,但音質有優(yōu)劣之分,平常人們稱為嗓子好壞,嗓子的好壞對平常人是無關緊要的,而對于演員來說則是極其重要的條件。故內行人管嗓子叫作“本錢”。那么以氣振聲與嗓子的好壞又是什么關系呢?關系是相當密切的。在人的呼吸系統(tǒng)喉部中間有兩片象皮筋兒一樣彈性很強V形的帶狀器官,叫作聲帶。吸氣時,兩片聲帶自然分離,讓聲門張開,通常呼氣時也是這樣,當需要發(fā)出聲音時兩片聲帶相適閉守宋接受呼出氣息的吹擊,這時聲帶就在吹擊的振動下發(fā)出聲音。并在喉頭肌肉和呼出氣息緩急的密切配合下,使聲帶寬、窄、長、短、薄、厚等張力得到適度的調節(jié)時,便可發(fā)出強、弱、高、低不同聲音的變化。因此古代以“鶯聲燕語““虎嘯龍吟”“聲如洪鐘”“響遏行云”“繞梁三日”“珠圓玉潤“等夸張美化詞語,來形容聲樂的雄壯和美妙。但古書上對發(fā)聲時所表現(xiàn)的毛病也給予了指正和警戒,如《度曲須知》所講:“曲品尤宜端莊,不可合眼搖頭,咂唇歪口,囊鼻仰首,咳嗽,又或高低輕重添減太多,所謂撒錢聲(按古錢為銅質撒落時能發(fā)出聲音),拉鋸聲“。以上所指多是在發(fā)聲時形體上表現(xiàn)出來的毛病而損傷形象的美感以及告戒不要流于沒有旋律的自然主義腔調,同時也指出了技巧上的要求。如“不可高低輕重添減太多”,所謂“高”是冒調,“低”是塌調,“輕”是唱的飄忽無力,“重”則失去抑、揚、頓、挫的控制能力,“添”指的是亂加閑散字或墜板,“減”是指丟板,使節(jié)奏失去平穩(wěn)。這些都是在演唱時要特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