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方實踐形態(tài)的音樂美學
- 人氣:471
- 收藏:0
- 發(fā)布時間:2023-01-14 11:46:51
摘要 音樂美學是研究音樂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基礎學科。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藝術,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文學,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諸多方面都會發(fā)生相應變化,因為藝術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時代都必須接受前一時代遺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作為自己發(fā)展的基礎和出發(fā)點,而前一時代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遺產又對新的時代發(fā)生一定影響,從而使新的一代的發(fā)展具有特殊的性質。本文從理性主義美學、感性主義美學、形式美學和現代美學的發(fā)展過程,簡述了西方實踐形態(tài)的音樂美學。
關鍵詞 音樂美學;實踐形態(tài);理性;感性;形式;現代
音樂學作為一個學科,從1885年奎多.阿德勒的《音樂學的領域、方法及目標》出版才基本成形。音樂美學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舒巴爾特死后出版的《論音樂美學思想》一書。真正的音樂美學著作的出現是在19世紀下半葉。
音樂美學是研究音樂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基礎學科,音樂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音樂學的一個分支,它作為一個系統(tǒng),不僅僅是美學與音樂相加的結果,它的本質的特點是音樂的特點和美學思考的相互滲透。
音樂的使用價值在于它能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日月輪回,歷史是發(fā)展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文化氛圍,因而人在精神上的需要不是一個定值,不同的歷史時代對文化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孕育了豐富的藝術,在音樂方面也就形成一定的音樂美學。西方實踐形態(tài)的音樂美學主要表現在:理性主義美學、感性主義美學、形式美學、現代美學等。
一、理性主義美學
文藝復興以來,在音樂領域中作為人文主義而興起的,首先就是理性主義思潮,這一思潮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古典樂派的作曲家們,廣義的包括巴赫,亨德爾以來的古典樂派,狹義古典樂派專指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即法國1789年革命前后,他們的思想觀念受到文藝復興時自由、平等、博愛、爭取人權思潮的影響,作曲家們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首先是尊重人權,反對神權,反對君權神受,雖然西方的音樂多源于教會,但宗教題材只是外衣,人文主義才是內容,禁欲主義不準人表達感情,而巴赫的音樂就是要表現喜、怒、哀、樂,他的作品常常閃爍著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芒,深刻的反映了在使德國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三十年戰(zhàn)爭,處于封建割據局面和貧窮落后狀況下的德國人民感到痛苦壓抑,期望和平統(tǒng)一的心態(tài),他把人作為音樂的主人,不追求彼岸世界進入天堂,而是追求今生今世的幸福,他們要求個性解放,爭取自由,爭取更美好的生活。在個性解放上不僅在于內容方面,也表現在藝術的個人獨創(chuàng)性,在藝術上是個劃時代的特征,維也納樂派活在個性意識覺醒的時代,例如海頓,18世紀70至80年代德國的狂飆運動,是對因循守舊的習慣勢力的猛烈沖擊。海頓在狂飆思潮的影響下,作品中出現了強烈的感情表現,例如第44(1772)、45(1773)49(1768)和52交響曲作品的規(guī)模較大,主題的氣息比較寬廣,快樂章常從威風凜凜的全奏開始,象是在大聲疾呼,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側重于感情的表達,樂觀、風趣,輕松是他音樂的個性特點。而貝多芬則以英雄性與戲劇性見長。貝多芬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具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1789—1794年的法國革命激起了他的滿腔熱血,最初,他把拿破侖當作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寫了一部《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后改為《英雄交響曲》。第五交響曲(1808)稱為《命運交響曲》,因為貝多芬對他的朋友興德勒提到開頭四個音符時曾說:“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這部作品是人民群眾向專制暴政進行英勇搏斗的戰(zhàn)斗和凱歌,表達了通過斗爭,獲得勝利的光輝思想,它最代表法國革命的叛逆精神,他集崇高與平易,豪放與優(yōu)美,粗獷與細致,熱情與理智,英雄與詩人,悲劇性格與樂觀精神,深刻心理體驗與哲理思考于一身,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高峰。正是他的精神和音樂鼓舞了一個時代的人們,也將一直鼓舞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的人。雖然現實社會與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已不在有炮火和硝煙,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可以新的音樂發(fā)展內容,也就是音樂美學的延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