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滲透的主題型音樂課例研究
- 人氣:962
- 收藏:0
- 發(fā)布時間:2023-04-03 16:12:32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提倡學科綜合”,即通過多學科滲透將與音樂相聯(lián)系的人文內容呈現給學生,以此來獲得個體和諧全面的發(fā)展。隨著音樂教學由“工具性”向“人文性。發(fā)展,音樂教學具有了較已往更為突出的豐富性、廣博性與兼容性,同時在教學中我也體會到,若僅從音樂角度去上音樂課,審美之路便會越走越窄。于是我試圖在教學中讓音樂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那么,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建立起音樂與文學、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間的合理聯(lián)系?對此筆者進行了相關研究。
恰逢上海市南匯區(qū)音樂教學評比,我借參賽的契機,精心準備了一堂《長城永在我心上》的聲樂欣賞教學課。這節(jié)課中,我以。長城”這一主題串聯(lián)教學內容,并在教學中滲透了地理與歷史的內容,可以說通過這節(jié)課,多學科滲透的主題型音樂課的探索已初見端倪。課后師生反映不錯,還獲了獎,然而仔細分析后卻發(fā)現依然有著不足之處:雖然本課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人文主題“長城”,但學科知識之間的滲透過于生硬。為了顧及教學內容的組合,我弱化了學生的主體性,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性。
隨著研究的展開,我的認識逐步提高。2005年“上海市五區(qū)縣高中音樂教學研討會”召開,我應邀去奉賢區(qū)“致遠高級中學。上了一堂公開課《詩意江南》。上海地區(qū)的學生雖然也身處江南,但他們卻往往沒能真正了解江南的風土人情及音樂文化,所以我以“江南。為主題組織本課。通過欣賞和學習江南主題的一系列資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了解江南秀美的風景以及江南音樂的風格特點,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這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是這樣的:
教師播放歌曲《小城故事),同時多媒體投映具有江南特色的山水畫,并引導學生欣賞、感受、體驗江南水鄉(xiāng)的秀麗景色。
(藝術課堂教學離不開各種形式的情境創(chuàng)設,以“境”入“情”,使音樂課堂教學真正成為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情感、發(fā)展學生智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師:對我們這些久居繁囂塵市的人來說,生活猶如節(jié)奏強勁的勁歌,而當鄧麗君《小城故事》的旋律響在耳邊,我們能體會到身邊那些江南的小城鎮(zhèn)里,小巷深處石板路古樸靜謐、煙雨斜陽的秀美景色……下面同學們可以根據個人理解給這幾幅畫面命名,但條件是必須借古詩詞中的詞句。
“小橋流水人家/小樓一夜聽春雨/春風又綠江南岸……”學生熱烈回答著,此時我出示本課的題目:《詩意江南》。
師:看來我們的詩詞中描寫江南的作品還真不少呀,江南從晉代開始就與文人的詞采風流融為一體。江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詞-與“曲”,那些文人們留下的詩性回憶,就像是小巷中留下的木屐聲聲,每響一下都在你的心靈深處留下回音。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首作品:白居易《憶江南》、韋莊《菩薩蠻》。
師朗誦并演唱《憶江南》,學生合音樂(《姑蘇情》)朗誦兩首詞。
(音樂與文學相結合,體現藝術的“共性”,也在一定基礎上體現了音樂課的綜合性。并通過對古詩詞的欣賞,喚起學生對祖國文學藝術及祖國河山的熱愛。)
師播放課件:江南的橋;江南的建筑、江南的園林,引導學生欣賞江南的風景。之后出示練習題:聽音樂辨地區(qū)(音樂作品我選用了江蘇《茉莉花》和青?!盾岳蚧ā?。
師:同學們顯然發(fā)現了,這兩首歌曲的歌詞是差不多的,旋律的走向也相似,應該是一首歌在不同地區(qū)的版本,同學們能辨別一下它們各是什么地區(qū)的嗎?
生甲:第一首歌是南方的,第二首歌是北方的。
生乙:這首歌是《茉莉花》,第一首《茉莉花》是江蘇的,是屬于我們江南地區(qū)流傳的,第二首《茉莉花》應該是北方地區(qū)的。
師:大家的感覺非常正確,第一首是江蘇《茉莉花},是屬于我們江南地區(qū)流傳的,第二首是青?!盾岳蚧ā?。那么,為什么同樣一首《茉莉花》的風格卻完全不同呢?大家能否加以分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