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粉 > 音樂教程    > 聲樂教程 > 音樂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教學特色

音樂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教學特色

  • 人氣:1023
  • 收藏:0
  • 發(fā)布時間:2023-04-04 18:21:22
自1986年以來,我國大部分理工院校陸續(xù)開設了音樂系列課程,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對學校的素質教育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音樂教育的功能不僅在于提高人的素質,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于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學校音樂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我們音樂教師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講,直接影響整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新世紀未來一代人的素質。隨著音樂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對音樂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理工院校音樂教師的知識結構如何調整和更新,才能更好地適應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更好地符合理工院校音樂教學的需要,筆者作為一名理工院校的音樂教師,對此作了相關的研究和探討。   理工院校音樂教師的知識結構及其調整與更新   音樂教師良好的知識結構是從事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在理工院校的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具備廣博的音樂史方面的知識,具備一定的作曲理論的功底,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音樂形象、情感特點、風格特征、曲式結構以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思想、美學意義都有全面的了解。演唱、演奏技能也是理工院校音樂教師必不可少的。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主體性知識和技能應該是全面而綜合的。   音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決定了音樂教學方法的特殊性。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的方式去學習音樂和享受音樂,因此音樂教師要創(chuàng)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體驗性的教學方法(如欣賞法)、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如練習法、游戲法)、語言性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等,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為了更好地將音樂教學理論和實踐相聯(lián)系,音樂教師還要有效地選擇音樂教學模式。國內目前關于音樂教學模式的分類主要有兩種,以教育目標為分類理論依據(jù)的教學模式:情感模式、行為模式、認知模式;以音樂學和教育學理論觀點為依據(jù)的教學模式:審美哲學模式、審美心理學模式、審美發(fā)生學模式、認知心理學模式。當前,我國對于音樂教學模式的研究趨向多元化、多樣化、合作化,選擇適合教師自己的教學模式既能促進音樂理論的提高,又能促進音樂實踐的發(fā)展。由此看來,掌握并靈活運用音樂教育學、音樂教學法、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的音樂教師要具有一種開放的、發(fā)展的心態(tài),具有求新變異、不斷變更的積極意識,不斷超越自己現(xiàn)有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適應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需要,才能成為一名新時代的新型教師。   理工院校音樂教師的教學特色   教師不斷掌握知識、更新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其更好地運用在教學上,理工院校的音樂教學是具有獨特性的,它更需要教師深入地去研究和探索。   作為理工院校的音樂教師,面對的是理工科的大學生,其教育宗旨除了通過音樂課程和實踐的學習鍛煉,使學生在音樂知識、音樂修養(yǎng)、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等方面得到培養(yǎng)外,更重要的是運用音樂的想象激發(fā)科學的想象,運用音樂的美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除此以外,教師要清楚的了解理工院校學生的特點,如他們的思維側重邏輯、論證,屬于收斂型的思維狀態(tài),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一點正是通過音樂教學可以不斷彌補的,因為音樂是創(chuàng)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音樂可以極大地豐富人的想象力,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不斷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嘗試、探索和構造,這對理工科學生尤為重要。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均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創(chuàng)造意識。音樂的基本材料——音響,直接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在人的右腦中激活聯(lián)想、想象而產生出豐富的音樂藝術形象。由于音樂材料的自由性、非語義性、非可視性和不確定性特征,使音樂藝術具有模糊性和極大的包容性,因此給人們理解與演繹音樂提供了想象、聯(lián)想的廣闊空間。

Powered by 音樂粉 156456.com 備案號:京ICP備2024095045號-19

音樂粉所有資料均為網友制作、提供或從網絡收集整理而來,僅供愛好者學習和研究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內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和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立即改正或刪除。